《皇帝內經》十句養生原典解讀
1. 五藏化液,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,是謂五液。——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九針論》
譯:五臟化生成五液,心臟主要化生出汗液,肝臟主要化生出淚液,肺臟主要化生出涕液,腎臟主要化生出唾液,脾臟主要化生出涎液。
2. 嗜欲不能勞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、智、賢、不肖,不懼于物,故合于道。
譯:不被不良的嗜好吸引注意,不讓淫邪之事蠱惑內心。無論愚鈍還是聰慧,有賢還是無德,都不能夠被外界事物所干擾,這樣才符合養生之道。
3. 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,是謂五勞所傷。
譯:長時間視物傷血,長時間躺臥傷氣,長時間坐著傷肉,長時間站立傷骨,長時間行走傷筋,這就是所謂的五勞所傷。
4. 五藏者,故得六腑互為表里,經絡支節,各生虛實,其病所居,隨而調之。
譯:所謂五臟,包括與其相表里的六腑,還有經絡所聯系的支節,生病后各有虛實。其病所在的部位,要隨具體情況而調治。
5. 真氣者,所受于天,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。
譯:所謂真氣,是指接受的自然界清氣,與水谷之氣相并合,起著充養人身作用的一種氣。
6. 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;濁氣在上,則生膜脹。
譯:清氣無法上升而滯于下,便會產生完谷不化的泄瀉,如果胃中的濁氣在上塞在,便會產生胃脹等疾病。
7. 睛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——《靈樞·脈度》
譯:眼睛的色彩,臉部的氣色,是五臟精氣在外部所表現出來的狀態。
8. 絡氣不足,經氣有余者,脈口熱而尺寒也,秋冬為逆,春夏為從,治主病者。——《素問.皮部論》
譯:絡脈氣血不足,經脈氣血有余,其表現為脈口部位熱而尺膚皮寒,發生在秋冬為逆,發生在春夏則為順,治療時可瀉經灸絡。
9. 中焦亦并胃中,出上焦之后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脈,乃化而為血。
譯:中焦出自胃部的上面,經過脾胃吸收營養精華之后,化生為營氣和津液經過經脈匯集在肺部,并且通過呼吸,在肺部經過氣體交換之后,化而為血。
10. 人臥血歸于肝。——《黃帝內經》
人們躺臥著睡覺的時候,血液便會春藏到肝臟中。